纽约大学校长 反对限制部分STEM专业中国留学生签证6月11日起,美国一项专门针对中国留学生的新政策落地实施:学习机器人制造应用、航天航空、高科技制造业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的签证将从5年缩短为1年。“巧合”的是,这些受限专业都属于“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核心领域。
消息一出,立马引起了教育界的反弹。美国众多大学校长校长纷纷站出来,“实名”反对此项限制政策。
作为中国留学生最集中扎堆的热门大学的掌门人,纽约大学校长Andrew Hamilton致信《华盛顿邮报》,称川普这样简单粗暴的一刀砍掉这些领域所有中国学生签证“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适得其反。”
Hamilton校长认为:研究型的大学要积极拓宽录取人才的维度,重要的不是身份而是才能。
Hamilton校长还特别强调了中国留学生一直是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员的中流砥柱。
“不友好政策”最终会把美国的科学研究领域带跑偏:大量来自中国的研究人才会因为对大环境的担忧而放弃美国,选择加拿大、澳洲或者西欧等国,长此以往最终会导致美国科技的萎缩。
Hamilton校长最后总结到,缩短签证时间并不能像美国政府预想中的那样杜绝学术偷盗或者真正遏制中国在科技方面的迅猛势头。签证政策的改变并不会改变中国留学生在高科技研究领域的事实,如此欠考虑的举措最后留给美国的只会是人才缺口。
高校校长这么着急是不想丢掉中国留学生这棵巨大的摇钱树!”
从支持这个论点的角度出发考虑,中国留学生人数的确占到美国整体留学生数量的32%。
前不久,美国国土安全调查局HSI正式分布了最新的《在美留学生数据报告SEVIS by the numbers》。
从国家方面来说,虽然总体数量处于下滑的趋势,但中国和印度依旧是“流量担当”的角色。49%的在美国F-1和M-1签证学生都出自这。
其中中国学生以377,070的人数位列首位,印度也紧随其后,输送了211,703人。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16年,国际学生通过支付学费、食宿费、生活费,对美国经济的贡献超过390亿美元,比前一年总计350亿美元有大幅增长。而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为美国经济贡献了125.5亿美元,较2015年的114.3亿美元增加近10%,除了经济上的贡献外,一些国际学生、尤其是STEM领域的学生,在学校中承担了助教或研究助理的工作,为教学部门提供了很大帮助。他们的存在,也是美国大学多元化教学环境的体现。
以NYU为例,中国留学生虽多,但是主要集中在商业,市场与金融经济领域,此次并未受到政策变动的影响。具体到此次受影响的机器人制造应用、航天航空、高科技制造业,其实中国留学生的人数很有限。
美国校长们不满政府限制中国留学生,那中国留学生作为直接受害者是怎么想的?相比大学校长的火急火燎,中国留学生这边显得淡定许多。
中国留学生@Dongsheng Chen在接受《宾夕法尼亚日报》采访时表示:这个政策对他没什么很大的影响,虽然他需要每年更换签证,有些麻烦,但问题不大。
即将来美国学习机器人技术的ShuoLi表示:自己的确是有点担心自己学业中间重新申请签证的时候会被拒,但是她并没有感觉到会对自己有什么确定的影响,她没什么感觉。
最后,回到这个政策本身来看,施行短期签证、加强对特定专业的审核,真的能有效管控中国留学生吗?
根据《科学》杂志的的报道,前美国驻华使馆副团长Dave Rank认为这项这项政策很鸡肋。
“他们是要筛查这个人是不是把自己在美国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中国的项目里吗?如果目标是提前发现这些人,然后不让他们学美国参加研究生课程,真能筛查出来这些人吗?我认为发放签证的领事官员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揪出潜在的间谍。”
其实这次政策变动不仅仅是针对学术盗窃行为,而是两国高科技领域竞争的一部分。中国要迎头赶上、美国要保住优势,对人才和技术的管控和争夺也在预料之中。
美国这次的行动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学术盗窃的问题的确是存在。正如纽大校长在文章中说的,“怎么处理才是问题的关键,过激的举措很有可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美国政府出台此法案一方面是迫于国内政治压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阻止面向中国的人才外流,“杀鸡儆猴”。但短期很有可能适得其反,反而有可能促进华裔人才的“海归”,导致学术界人才的逆淘汰。 |